山西古建设计笔记

去年因为《黑悟空》游戏的大热,才开始对山西的古建筑好奇,七月休假顶着酷暑还是决定去一趟山西。从炎热湿润的广东降落到山西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习习凉风,难怪人们都喜欢来山西避暑。出发前对古建所知甚少,只剩下本科建筑史课模糊的印象,所以一路都在看纪录片补课——要特别推荐清华建筑教授王南讲的《千年一窟看云冈》和《千年一塔看应县》,讲得生动有趣,人也很可爱。

华严寺大雄宝殿(Photo credit to Bonnie Luo)

善化寺吉祥天女(Photo credit to Bonnie Luo)

一路从太原到忻州,再到五台山、代县、大同,感觉只瞥见了山西几百座庙宇的一角。哪怕是不起眼的小镇里,也会不经意经过气势恢宏的木塔或楼阁,牌匾和屋顶都有讲究。山西古建筑以唐代木构为代表,其中五台山上的寺庙群就有三百多座,风格偏简约厚重,有别于明清时期的繁复华丽。带着现代设计的视角一路走访古寺庙和博物馆,一路做的笔记:

1、木结构的建筑理念:为什么中国偏好木质建筑,而希腊偏好石材?这是以前上建筑史课讲到的第一个理解中西建筑区别的关键问题。除了自然资源的差异,中国建筑哲学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追求“气韵生动”和空间布局的灵动。木材有生命感,能呼应四季和时间变化。中国建筑学派认为建筑是动态的,更重视通过更新和修缮去传承,而非永垂不朽。而希腊建筑哲学更崇尚完美比例和几何的永恒之美(比如雕塑的“黄金比例”),以石材为媒介表现理性秩序和不朽。由于木构建筑难以长久保存,另一个有意思的区别是中国现存的文物实际上集中在了地下,更注重留存宏大的陵墓体系和陪葬品(兵马俑,礼器,玉器),希望让死者延续生前的生活规格和享受,是家族权力和身份的象征。而希腊以地上文物为主,比如各类神庙,雕塑,剧场和公共建筑,以公共艺术表现人与神、英雄的关系,而非个人死后的生活。所以墓葬相对简朴,并不追求重建生前世界。

北齐壁画博物馆

山西省博物院舞乐俑

2、屋顶承载的心愿:佛寺在古代作为人们寄托对神明想象的载体,好玩的是其装饰也根据不同门派的修行方法而变化。应县的净土寺是按照净土宗(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的修行方法建立的寺院,核心信仰是通过念佛和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修行。因此净土寺的设计师将自己对西方净土的想象呈现在大殿的藻井(即天花板顶部装饰)上,比其他寺院都更华丽,屋顶上也设计了层层叠叠的斗拱,象征”天宫楼阁“。而多数寺院的藻井更为简朴,根据教宗和修行方法的不同,可能更注重罗汉造型或菩萨比例等等。以前看寺庙觉得他们都长得很像,看得很茫然。寺庙的设计逻辑以现代视角看就像是以完成来访者的朝拜目标为主的设计,来访者和神明都是建筑的使用者。那么寺庙的装饰、动线和互动模式(烧香、布施、斋饭、晚课)都是帮助人们完成朝拜任务的载体。

应县净土寺藻井(Photo credit to Bonnie Luo)

3、以神为本:工作中总是追求“以人为本”的设计,但走进晋祠和古代佛寺,有点不适应许多设计都是“以神为本”。比如晋祠戏台的位置,一开始很疑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后来才知道原来戏台是给神明唱戏的,不是给人唱的。很多佛寺大殿的门框也被设计成神明观看来往人流和庭院山水的“画框”。当然对来访者而言,这也象征着俗世和佛国的界限,创造出层层递进、迈入圣境的宁静氛围。虽然是为神而建,但人毕竟无法和神明做访谈了解他们的需求,所以建筑还是更多体现了人对神的美好生活的想象,就像净土寺的“天宫楼阁”,可能神根本就不住宫殿,也不吃蟠桃(笑)。

善化寺大殿门框(Photo credit to Bonnie Luo)

4、多元文化的时代:此行最出乎意料的是了解到从北魏时期开始,山西汉人文化就与印度(佛教传到中国)和波斯(丝绸之路)的西域文化相融合。石窟和寺庙里的壁画、纹饰和雕塑风格皆体现了当时宗教文化的多元。当时,中西亚和西域商人将玻璃、银器和艺术元素带入了平城(今大同)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鲜卑与汉人的流行服饰和舞乐风格。这和20世纪初开始的全球化风潮相呼应:不同社区、国家间的人口、技术和文化的紧密流动。当时的平城作为西域与胡汉融合之地,确实称得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北齐壁画博物馆

附录

5、佛教如何在中国本土化?这次参观山西博物馆才意识到,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山西大同为都(当时称平城)的时代。南北朝时期战乱纷起,人们愿意相信佛,因为其教义和修行方式鼓励忍受现世苦难,以换得来世进入极乐世界,所以战争年代的佛教反而兴盛。佛教的本土化也反映在雕塑和建筑上:比如在云冈石窟中的佛像开始穿汉族服饰,而非传统袈裟,让汉族信徒更能共鸣。无论古今,果然建立连接和信任的方式都如出一辙,即使是神明也要接地气。

忻州佛光寺东大殿内壁画—春日莫兰迪色的罗汉朋友们(Photo credit to Bonnie Luo)

6、莫兰迪色的罗汉:忻州佛光寺是此行最喜欢的寺院,在五台山脚下,建筑风格古朴,院子静谧舒服,满眼绿色。东大殿的罗汉生动有趣,神情衣着都洋溢着生命力,难以想象当时的匠人就懂得用春夏季的莫兰迪色了。

忻州佛光寺内院(Photo credit to Bonnie Luo)

悉达多遇见的河流

Years after first reading Hermann Hesse's Siddhartha in college, I revisited the novel and noted a few themes that stood out for me. This time, I resonated with Siddhartha much more around understanding the limitations of seeking wisdom from others, the idea that life’s meaning lies in the act of living itself, and the depth of insights offered by nature and fictional narratives.

这周重新读了黑塞的《悉达多》,这本学生时代就很喜欢的小说。当时的经历太少,只读懂了情节,对背后的隐喻一知半解。在二十七岁的年纪读来,虽然对悉达多的一些观点仍有疑问,但对他不同时期的经历有了更多共鸣和理解。

1 圣贤理论的局限性

悉达多年少时就意识到要去寻找“自我”(Atman),于是离家追随沙门修行,期望通过戒律和禅定摆脱自我。然而,不久他就发现学习禅定和克己只是暂时逃避生命的痛苦和无意义感,无法带来真正的安宁。圣贤的智慧终归是他人经验的总结,不能代替自己的感悟。许多人追随乔达摩(释迦牟尼),将他当作信仰,但如果信徒们内心没有自己的教义和律法时,最终也难以真正获得救赎。只有走出自己的路,诚实面对内心的渴求,才能获得安宁。不去玩别人设立好的游戏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游戏是很难的,但也许这是最靠近正确答案的路径。

Photo by 雨空 on Unsplash

2 活着就是人生的意义

我们这一代人常被鼓励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仍然觉得追寻意义是重要的,但也开始接受或许生命本身没有固定的意义,活着并不断经历就是其意义所在。通过与不同的人和事碰撞,更了解自己,也有能力诚实面对和接纳自己已经是艰难的课题了。所以当我读到悉达多从向圣贤寻找智慧转向 “拜自己为师,认识神秘的悉达多” 时,也深有共鸣。在以前的悉达多眼中,森林,群星,动物,河流都没有意义,于是他对万物熟视无睹。当他不再询问意义后,反而可以清晰辨明地看见世界,单纯地欣赏自然之美,也有更敏锐的观察力。“自我” 是无法仅靠思考或遵循他人经验来捕捉的,需要实实在在地生活,倾听内心的声音和环境给你的信号。我以前对这些信号也熟视无睹、敏感度很低,但现在越来越认同重要的决定需要等待信号,除了耐心等待和增强基础能力以外,没有太多可以做的。这和学霸猫说过的 “人除了照顾好自己以外,无事可做” 也是类似的逻辑。

3 游戏心态的背后是游离于真实生活

带着游戏的态度生活,实际上也意味着冷眼旁观,只寻得开心就够了,不愿全身心投入生活和劳作中。 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我也一直处在这样不够认真、游离的状态,对很多事情都不够在意,觉得好玩就行了。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哪怕我很喜欢理论和建立框架去解构人和世界的运行规律,并以此为乐,这几个月在工作中也越发体会到理论和概念本身的价值有限,只有当这些想法被实现的时候才能带来真正的价值。松弛的态度虽然表面上看似是更健康的心态、也减少了焦虑,但实际上也反映了内心的不坚定和逃避责任。这也是我下半年的功课,学会更 “在场”,愿意承担真实的风险与责任。

4 倾听河流的启示

当悉达多步入尘世成为商人和赌徒后,也承受着沉闷和无意义的生活陷入绝望。他来到河边,原本打算结束生命。站在河流面前,听到潺潺流水的生命力时,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痛苦源于对物质的追求和舒适生活的沉迷,丧失了爱与看见万物的能力。他发现了河流的秘密,“不懈奔流,却总在此处。永远是这条河,却时刻更新。” 这让我想到河流的两个隐喻:一是人的成长就如同河流的不断流动和轮回,不断从头再来,学到一些事情后又会犯错,经历失望和痛苦,再重新站起来。哪怕泥泞不堪,也要心悦诚服地随它走,流动和不稳定是常态。二是悉达多提到的河水中成千上万的声音,“王的声音、卒的声音、牡牛的声音、夜莺的声音、孕育者的声音、叹息着的声音” 象征着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倾听河流的声音,也是倾听生命的声音。河水奔涌着流向湖泊、湍流、大海;抵达目标,又奔向新的目标,这也是人一代又一代生命周期的隐喻。

5 虚构作品的自由和广阔

最后,回顾这些年的阅读偏好,我对虚构和非虚构作品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时期看了大量虚构类文学作品,甚至本科也选了文学作为专业之一。但从大四开始,出于工作和专业的考量,我开始看更多应用类的非虚构作品,当时看了大量行为经济学和社科类的文本。直到近几个月,随着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又机缘巧合重新找回了对虚构作品的兴趣,意识到虚构类题材有更多自由度去探究现实所无法触及的隐喻与问题, 例如《悉达多》中河流的隐喻,以及博尔赫斯短篇中的图书馆与花园。它们让我们跳脱现实的框架,有空间去思考更广阔的命题。

P.S. Check out this song 河流(River)